权威·专业·专注
  • 产品
  • 求购
  • 企业
  • 报价
  • 资讯
  • 行情
    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木业资讯 > 木业要闻 > 正文

    国家林业局:木材供应缺口将达1-1.5亿立方米

      时间:2010-08-25 11:41:00  来源:中国网  点击:1271 次  字号【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介绍相关情况 中国网 张琳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国家林业局于今日上午举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介绍我国林业保护与利用及规划的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张建龙表示,林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我国仍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林地供给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在这种形势下,编制并实施《纲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满足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新要求,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战略目标,需要有足够的林地作为支撑。编制《纲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建设用地需求,解决了林业发展空间,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增加森林碳汇、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客观要求。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现有森林每年吸收9亿多吨碳,净吸收量达到了每年工业碳排放的8%。在2007年的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将植树造林、加强抚育、减少毁林、控制森林退化作为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内容。2007年颁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植树造林、发展森林资源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提高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需要从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毁林,提高森林保有量,从而增强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编制《纲要》,明确林地的范围和界限,可以有效地减少毁林,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胡锦涛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争取到2020年比2005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将保护利用林地、增加森林资源提高到了国家目标和战略高度。

        三是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木材及其制品的国内消费也在迅速增长,其中人造板、纸浆及纸张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我国林产品折算的木材消费总量约3.71亿立方米,但木材产品市场国内供给仅为2.02亿立方米,实际消费缺口超过1亿立方米。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木材消费总量将提高到4.57-4.77亿立方米,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1-1.5亿立方米左右。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仅依靠进口和节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立足国内,统筹安排好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用地,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

        四是加强林地宏观调控、适应国土区域利用格局的形势要求。当前,我国正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国土利用格局,完善区域政策,调整功能布局,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林地作为巩固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为适应国家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及时调整适应于国土区域开发利用格局的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布局、管理政策和措施,实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五是为深化林业改革的创造了有利条件。《纲要》的实施必须与改革相结合,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推进改革的基础,落实地籍和林权登记发证是推进改革的关键。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强化服务,提高农民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的积极性;统筹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落实国有林地保护利用责任,充分发挥国有林地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


    (中国木材网 责任编辑:徐晓)

    微信关注中国木材网

    木材网讯小程序



    本文关键字:国家林业局 木材

    分享到:
    Copyright©2018 Chinatimber.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351 ICP备案:粤ICP备14005127号
    会员客服QQ:点击联系  广告合作QQ:点击联系  木材QQ群:中国木材网QQ群